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要闻>博物馆要闻>详细内容

重磅!新版考古学学科专业目录公布!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2-02 浏览次数: 【字体:

27bbf******32474680b9e27f9d1284b2.png

202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 、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知识体系更新演化,编修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以下简称2024版《简介》)。主要目的是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科专业管理、规范研究生培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制订培养方案、开展学位授予等提供参考依据,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学科专业设置、监督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渠道。


本次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为试行版,有关内容将根据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进程不断调整完善。

教育部首次公布了考古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值得学术界和考研同学们充分关注,以下附相关内容:


第一,明确了学科概况。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以田野发掘为基础的现代考古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西欧。1921年,以河南池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为标志,近现代考古学在中国正式诞生。1949年以前,中国考古学的主题是重写古史、探寻中华文化的源头。第一代中国考古学家以坚实的考古发现论证了中华文化起源于本土,开辟了中国上古史研究的新天地。

1949年以后,中国考古学逐渐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出土了大量新资料,成为推动中国史前、原史、历史时期研究的主要力量。在先秦考古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完成了各地区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建立,90年代以后,则全面开启了人类起源、旧石器时代文化及其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中国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早期中华文明的特征等重大课题的探索。在历史时期考古方面,则一直以对各时期都城、重要城市和墓葬的发掘与研究为核心,开展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古代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中国古代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与此同时,边疆地区的考古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以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中外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在对自然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对西方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借鉴方面取得长足发展。考古学已经成为综合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和各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多角度、多层面探讨古代人类社会发展并包含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交又学科。

百年中国考古学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丰富的考古发现,中国农业起源、多元一体国家的史前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先秦社会结构和礼制、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演变、中外古代文化交流等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得以深入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有力地弘扬和传承了中华文明,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

第二,阐明了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与古代人类活动相关的所有物质遗存,包括人工遗物.遗迹和遗痕,如各种人工制品、建筑遗迹、墓葬等,也包括自然遗物和遗迹,如各种动植物和生产原材料遗存、自然灾害遗迹、环境变迁遗迹和古代景观等。研究范包括古代人类生产、生活、文化演变、社会发展、文明演进等各个方面。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复原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古代人地关系,探索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规律。本学科还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

2.理论方法:考古学在不同阶段的研究中,涉及大量与考古调查、钻探、发掘和检测分析等相关的自然科学技术,大量与分析古代社会发展演变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和方法,也形成了考古学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聚落考古、环境考古等,其目的是在考古学资料与古代社会之间建立起联系,探索古代社会演变及社会复杂化进程以及古代人地关系等。

3.知识基础:本学科的知识基础除考古学知识之外,首先应包括文、史、哲方面的人文知识,如中国史、世界史、语言文字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其次,考古学还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密切联系的交叉学科,根据不同的二级学科,还相应地应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第三,六个二级学科首次公布。考古学包括先秦考古、秦汉至宋元明考古、外国考古、专门考古、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6个二级学科。

1.先秦考古:以中国境内先秦时期的考古遗存为对象,研究中国人类起源、文化发展、文明产生及早期演进过程的学科。研究的时间范围从人类出现至秦朝建立之前,空间范围以中国全境为主,兼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主要的理论和方法涵盖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等考古学基本理论方法。聚落考古、环境考古等理论方法也在本级学科有广泛应用。其主要目的是研究我国人类起源、文化起源、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及其特质。

先秦考古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和夏商周考古三大时段,分别针对不同阶段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化起源、农业起源、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等相关文化遗存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和多学科研究,阐当时的社会形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旧石器时代考古重点探讨人类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区域性和阶段性的文化特征。新石器时代考古重点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形成发展进程和早期国家产生的过程及动因。夏商周考古重点研究早期国家形态、青铜文明及礼制体系的成熟与完备。

2.秦汉至宋元明考古:以中国境内秦汉至宋元明时期的考古遗存为对象,研究大一统格局下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及规律的学科。研究的时间范围从秦王朝建立至明王朝灭亡,空间范围以中国全境为主,兼及周边国家和地区。除了考古学基本理论方法之外,本级学科尤其注重实物资料与历史文献结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讨遗存本身及其相关历史背景。此外,民族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在本二级学科广泛应用。

秦汉至宋元明考古又可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和唐宋元明考古两大时段,分别针对中国帝制时代前、后阶段的城市及聚落、墓葬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生活等文化遗存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和多学科研究,阐释当时的社会形态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重点探讨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和国家认同确立的过程。隋唐宋元明考古则重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巩固、发展和传承过程。

3.外国考古:以中国境外的世界其他地区的考古遗存为对象,研究不同地域古代人类起源、文化发展、文明演进的学科。研究的时间范围涵盖人类社会产生直到近代以前的全部历史时期,空间范围包括中国境外的整个亚欧大陆、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重点区域是中国周边地区和世界主要文明地区。除了考古学基本理论方法之外,通过考古资料研究古代社会、文明起源、精神信仰、人地关系等的理论和方法在本二级学科有广泛应用。

外国考古分别针对国外各区域的古代文化遗存开展考古调查、发掘与综合研究,讨论世界各地人类起源与迁徙、文化分布与特征、文明兴起与演进的过程,阐释各区域古代文明的异同、交流、传播和相互影响的现象,探索人类文明兴衰背后的规律。

4.专门考古:针对考古学涉及的特定对象、尤其是古代人类社会涉及的特定领域进行专门性研究,探讨其面貌、特点、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的学科。专门考古的各个方向均具有强烈的跨学科色彩,理论和方法常需利用或借鉴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成果。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艺术史、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在本二级学科有广泛应用。

专门考古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古文字、边疆考古、民族考古、宗教考古、美术考古、陶瓷考古、水下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和公共考古等。古文字通过释读出土文字材料,探讨古文字运用规则,对现存史料补阙拾遗。边疆考古通过研究中国边疆及其毗邻地区的考古遗存,揭示当地古代人类、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民族考古以民族志类比于考古遗存,通过推导考古遗存的形成方式,复原各民族古代社会的文化面貌,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宗教考古通过研究与古代宗教活动有关的遗存,阐明名类宗教文化系统的诞生发展、演变及其内涵意义,其分支有石窟寺考古、佛教考古、道教考古等。美术考古通过对具有美术价值的遗存进行考古和艺术层面的分析,阐释美术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之间的联系。陶瓷考古通过对古代陶瓷窑址和陶瓷器的发现与研究,究察中国古代陶瓷手工业生产、流通的状况和发展过程。水下考古以沉船等水下文化遗产为调查、发掘和研究对象,是传统陆地考古借助潜水技术和水下探测技术向水域的延伸。中外文化交流考古通过研究丝绸之路沿线考古遗存及其相互关系,重建古代交通路网,探讨中外文化互动交流的方式和过程。公共考古旨在有效普及考古学知识,将考古成果转化成为公众利益和社会建设服务的形式。

5.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以古代人类活动相关的所有物质遗存为对象,采用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对相关遗迹、遗物进行分析、解释、保护、修复的一门学科。理论和方法涵盖与考古样品分析相关的自然科学技术方法,以及为复原古代社会、实现文物保护、修复目的而涉及的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文物保护原则与基本理论。化学与材料科学、地学、生物学、环境学、医学、数学、物理学和农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也在本二级学科有广泛应用。

科技考古通过最大限度地提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的信息,以探讨人类的各种行为、生存方式、生产技能、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内容。包括年代测定、考古空间信息记录与分析、环境考古、考古人类学、古代人类与动物DNA分析、古代蛋白质分析、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物质结构和成分分析、冶金考古、资源产地分析等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以保持文物现状、防止文物因时间而发生变化,将文物的现存材料、结构恢复到一个已知的较早时间状态为研究内容。包括可移动文物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古籍保护、实验室考古、文物修复、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数字化保护等研究方向。

6.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以服务于社会需求和发展为宗旨,以博物馆、遗产地及相关活动为对象,研究博物馆、遗产地价值诠释、管理保护和传播传承的一门应用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展示、保存管理、教育研究和传播传承,以及博物馆、遗产地的保护发展、功能实现途径及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的关系。为解决、解释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保护和传承研究实践过程发现的现象和问题,本二级学科涉及多学科理论方法的综合运用,包括历史学、艺术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等。

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学分为博物馆、物质、非物质遗产自我价值实现和外部关系研究两大方向。价值实现研究包括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理论方法、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实务、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管理、文化遗产与区域保护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研究内容。外部关系研究包括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博物馆、文化遗产与区域社会发展等研究内容。

第四,新的考古学硕士、博士培养目标。
1.硕士学位:培养从事考古学或文博研究的专业人才。通过深入学习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参加田野考古实习,较系统地掌握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对出土资料进行室内整理的技能,初步具备独立从事考古学研究的能力,在某一学术领域取得初步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2.博士学位:培养从事考古学或文博研究的高端专业人才。通过深入学习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系统掌握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国际考古学界的发展趋势。能够独立开展考古学的专题或综合研究,在某一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取得较为显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编辑部经过讨论认为,对于准研究生和在读的研究生而言,攻读研究生学位最为重要的就是提高学术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发展奠定更高的坚实的基础,就像本次公布文件中对获得学位的基本要求中的,即考古学硕士研究生毕业需要具备:(1)获取知识的能力(2)科学研究的能力(3)实践能力(4)学术交流能力(5)其他能力。而考古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则需要具备:(1)获取知识的能力(2)学术鉴别的能力(3)科学研究能力(4)学术创新能力(5)学术交流能力(5)其他能力。即对博士生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鉴别和创新能力,博士研究生要对当代考古学研究的问题具有独立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对于相关研究成果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之间的相关性具备评判能力,对于研究方法的合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具备评判能力。对于已发表的考古资料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对本方向考古报告和相关论述有能力写出有价值的书评。对于进行中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最重要的是考古学博士研究生必须能够提出新问题、获得新材料、采用新方法、运用新技术和获得新认识,并且应当在上述几方面具备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

因此本次目录修订能够为准研究生和研究生们提供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也可以作为考古学本科生或跨专业考生客观评估自身能力的一种标准或者方式。

对于本次学科目录修订的效果和影响,我们期待乐见其成,同时也祝福每一个有着考古理想的追梦人,都能在中国研究生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圆梦理想的学校,成就充实的学术人生!


来源:中国学位教育学会